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学校首页 | 体院概况 | 教学管理 | 学生工作 | 招生就业 | 党建工作 | 学科科研 | 群体竞训 | 联系我们 | 校足科普 | 关工委 | 备份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科研>>科研通讯>>正文
 
新增2017年省教改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2017-05-23 10:01  

新增2017年省教改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2017年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即将启动申报,省教育厅将在今年的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重点支持新工科教育研究。特提前下发通知,请准备省教改课题申报者提前做好申报准备,请科研秘书及时转发此通知。研究指南如下:

一、新理念选题

此类项目应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1.    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目标:揭示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分析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内容: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新工科与传统工科、应用理科的关系;新工科的主要范围和划分标准;不同类型院校新工科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的范式迁移研究;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或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等。

2、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目标: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进行分行业、大规模的行业企业调研,为高校工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指导。

内容:调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新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为新工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提供数据支撑、人才需求分析及前瞻性思路和建设。

3、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目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进行总结分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内容:分析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总结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趋势;从工程教育发展的背景、政策、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和专业、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提出可资借鉴的经验。

4、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

目标:梳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总结成功经验,揭示存在问题。分析未来发展趋势。

内容:深入调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专业建设、专业认证、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等前期探索;;全面总结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传统与特色,分析当前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揭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分析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

二、新结构选题

此类项目应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展新兴工科专业的研究与探索,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等,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形成一批新的课程体系。

5、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

目标:根据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推动高新技术与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探索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

内容:研究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探索传统工科专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的途径与方式;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基于现有工科专业的新方向、新领域、逐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等。

6、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

目标:根据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推动工科专业之间、工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育建设新兴工科专业。

内容:探索设置面向正在蓬勃兴起的新技术,新产业以及未来技术的新兴工科专业。研究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新兴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重组并优化涵盖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研究创新性实验和实践的实现方式,使学生具备多学科背景。拥有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研究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工科专业对师资结构的要求以及实现途径。

7、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

目标:以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为目标,探索理科在技术前沿的应用,促进理、工、医等学科交叉发展,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孕育产生新兴工科专业。

内容:聚焦国家战略和未来产业需求,探究理科与工科之间交叉融合的路径,推动应用理科与环境、医学、材料、能源、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工科领域,构建新兴工科专业,根据复合型人才培育要求,确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目标,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等。

8、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目标:结合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高校分类发展要求,对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开展研究和实践,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支撑能力。

内容:研究区域产业发展内涵特征及其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挑战,构建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

三、             新模式选题

此类项目应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

9、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目标: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从高校内部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

内容:整合校内资源,争取社会资源,创新“校校、校地、校所、校企、国际”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结合新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学科交叉、产学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推动大学组织创新,探索建设产业化学院等新型学院组织模式。

10、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探索形成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优化学院组织模式,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开设跨学科课程,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的新型课程模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等,研究制定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开展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的专业集群建设。

11、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目标: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积极探索设置学科前沿课程、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强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探索“工科+”创业双学位、主辅修制度等多样化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工科优势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

12、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大学生选择空间,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内容:调研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目标和方法,总结借鉴国内外高校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升综合素质的经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模块与自主灵活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设计成长路线、选修相应课程,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和自由组合课程,总结借鉴“拔尖计划”等教学改革经验,探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展示天赋特征,研究制定自主设计培养方案和自创专业的标准和程序,建立必要的支撑保障条件,完善以学生评价为基础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推进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持续改进。

13、本研衔接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面向产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探索本研衔接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

内容:分别对本硕博阶段学习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成果评价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相关专业本研阶段的核心知识体系和能力需求如何衔接,形成多样化的学生发展路径,探索本科高年级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互认方式,建立适应不同培养方案的选课体系,完善不同学科的学分确认机制,探索实施学生自主选择和基于相应准入条件的学生分流方案等,本选题应强调问题导向,针对本研连续学习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和选课体系。

四、新质量选题

此类项目应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

14、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

目标:制订新兴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内容: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

 

新策略,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追求,提出新兴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包括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等内容,作为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遵循。

15、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基础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内容: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重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工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数字化思维、工程管理思维、工程伦理、跨文化沟通素养等,研究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数字化思维与能力,面向非计算机类工科专业开展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

16、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平台构建

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平台。

内容:围绕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经费投入、体制机制、雇主反馈等关键环节开展调查,深入分析我国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与问题,推荐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与问题,推荐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设计评价体系,指导改革实践,征选全国范围内的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建立工程类大学生实习基地,形成校企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从政策配套、学校体制机制、企业深度参与等维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7、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

目标:制订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师资考核与评价标准、教师发展机制。

内容:结合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探索与新工科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制定实施教师分类评价标准,强化教师工程背景、对教师的产业经历提出明确要求并积极创造条件。

18、新兴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互联合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工程教育效率,改进教学效果。

内容: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行为分析和教学持续改进的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数字化思维,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新工科领域,建设一批优质在线课程,既服务高校人才培养,也满足企业培训需求,探索工程实践教学中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19、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目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推进校内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

内容:研究新新工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面向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探索形成新工科专业评价的实施机制,包括完善评价主体、优化评价过程、合理化应用评价结果等。

五、新体系选题

    此类项目应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和运行机制等。

20、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研究

目标:跟踪总结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关进展。

内容:调研分析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和障碍,提出对策建议。

21、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研究

目标:跟踪总结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

内容:研究调研分析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和障碍,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3、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目标:充分发挥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统筹各领域相关高校,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

内容:在全面分析产业需求和技术趋势的基础上,对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和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提出建议,探索满足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化培养方案,修订或制订专业质量标准,组织开展新工科建设的经验交流,提炼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24、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目标: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扎根中国、放眼全球,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对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

内容:探索构建“一带一路”工科高校战略联盟,共同打造工程教育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25. 工程教育的新理念: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26.基于学生广泛性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专业新结构研究: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开展新兴工科专业的研究与探索,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等。

27. 跨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研究: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

28.以创新创业和跨界能力为导向的新工科教育质量的评价: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兴工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开展多维度跨界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

29.科教融合提升新工科教育质量的途径探索。

30.以兴趣为导向、项目驱动的多学科实验室创新共享平台机制研究。

31.地方高校新工科教育发展体系研究

32.新工科教育的专业素质与社会情商的拓展培养体系研究。

33.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34.文科类专业跨界培养体系的创新途径研究。

 

                                                                                                                                              高教所

                                                                                                                                        2017517

 

关闭窗口